目錄
一名德國企業家 Fabian Stelzer 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在沒有任何影視專業背景的情況下,不但製作出一部擁有 70 年代風格的科幻電影《鹽》(Salt),其中除了他自己的聲音之外,所有的鏡頭、畫面、音效和配音,全都是使用 AI 生成。
沒有完整的後製團隊,也可以製作電影嗎?
如何用 AI 技術製作電影呢?具有人工智慧背景的 Stelzer 在接受 CNN 採訪時表示,他想做到的不僅僅只是一部科幻電影,更希望找到背後的規則與意義。Stelzer 運用 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 和 DALL-E 2 等 AI 繪圖工具來生成圖像,再透過 Synthesia、Murf 等 AI 語音工具製作聲音,最後採用 GPT-3 語言模型輔助編寫劇本。
Stelzer 在推特上已經發佈關於《鹽》的系列短片數個月了,即使每次發布的影片都不到 2 分鐘,不過它的懷舊風格和氛圍,已經吸引了許多人的追蹤與關注。
讓觀眾投票決定電影劇情,打造創新的電影體驗
除了使用 AI 技術製作電影之外,Stelzer 也為《鹽》打造了有別於傳統電影和觀影者的互動關係──由觀眾來投票決定《鹽》的劇情走向。
就像來自日本網路論壇的著名安價遊戲,Stelzer 在釋出新影片後也會同時開放觀眾投票決定接下來的將會發生什麼樣的劇情或元素,Stelzer 再把投票結果整合到未來的電影劇情中。這種創新且獨特的互動性,也是觀眾持續追蹤電影後續發展的原因。
AI 技術注入電影產業,是福還是禍?
人工智慧技術持續進步,以 AI 技術產生圖片、文字和聲音的工具也愈漸強大。正如 已經 Midjourney 引發了藝術家的不安一樣,Stelzer 這項顛覆傳統電影製作的人工智慧實驗,也將為電影產業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這樣的影響對於電影產業而言到底是福是禍呢?美國 AR/VR 設計公司 Magnopus 產品總監 Savannah Niles 對此抱持正面的看法。Niles 不僅長期在推特上關注《鹽》的發展動向,他更表示這些 AI 工具有朝一日能夠有效幫助電影降低製作成本,甚至能更快速地完成作品。
此外,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教授 David Gunkel 也表示計劃使用《鹽》作為新學期的通訊技術課程中的教具。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