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 C
Taipei
星期五, 4 11 月, 2022
Home科技新聞Netflix改變 UI 竟能增進友情、UX 讓麵包烤更香?Netflix 紀錄片揭露設計師巧思

改變 UI 竟能增進友情、UX 讓麵包烤更香?Netflix 紀錄片揭露設計師巧思

為何我們會想寫這篇文章?

你以為產品設計師的工作只是讓產品美觀就好了嗎?沒那麼簡單!重點除了賦予外型質感外,更要顧慮到 UI (使用者介面)與 UX (使用者體驗)。目前 NETFLIX 上熱播的【抽象:設計的藝術 第二季】就聚焦在數位產品、字體、玩具、服裝、建築等領域的頂尖設計師,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想法與普羅大眾相比,是否有什麼獨道之處,才能衍生出如此突出又充滿人性的創意?

所有的設計,必須兼顧到質感、以「人」為出發點,才可稱得上是合格的設計。可見要當個成功的設計師,所思考的面向都必須比一般人更多,擁有更細膩的思維。目前 NETFLIX 上熱播的【抽象:設計的藝術 第二季】,由《Wired》雜誌前主編 Scott Dadich 以及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 Morgan Neville 聯手打造,聚焦於不同領域的六位設計大師為主題,介紹他們如何玩轉設計。

節目中不時引領觀看者思考「設計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而設計又如何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 一起來窺探他們的想法、創意有何獨到之處吧!

Instagram 設計總監、前 Youtube 資深 UX 設計師——Ian Spalter

▲ Instagram 總公司設計總監 Ian Spalter

任職於 Instagram 總公司擔任設計總監、曾任 Youtube 的資深 UX 設計師,更曾開啟運動手環風潮的 Ian Spalter,強調:「設計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對的問題,並釐清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設計。」

在影片中,他指著烤麵包機上「再烤一下」的按鈕笑著:「你或許會覺得很荒謬,真的有人會用這個鈕嗎?但還真的有!這就是人們烤麵包時的思考方式!」藉由生活中對於科技產品的細膩觀察,Ian Spalter 有著不同於常人,UX 設計師獨有的、對人性細膩敏銳的觀察,日常生活中連使用者自身都不會發現的思考細節,他全都想到了!

在優化 IG 的 UI 使用者介面時,他為了減輕 IG 上追蹤人數帶給人們的「自我價值低落感」,他決定將追增人數的顯示縮小,並移至個人檔案的角落。除此之外,他還精簡化版面,去除多餘的設計和顏色,將人們的目光重新引導回照片本身,也是 IG 最大的產品價值——藉由照片的分享,建立人與人之間分享生活片刻的交流,而非諸如追蹤人數這類「虛榮指標」。

在他的這一番行動之中,我們可以看出:好的 UI 設計對品牌價值是有正面的影響力。設計師的每一個設計思路,都會影響到品牌形象的體現,對於 IG 這樣擁有數十億用戶的國際企業而言,每一個微小的更動,都會影響到全球文化價值的塑造。

蘋果電腦的 Hoefler Text 是他設計的!歐巴馬御用字體 Gotham 的設計師-Jonathan Hoefler

歐巴馬2008年的競選字體就是Hoefler設計的Gotham
▲ 歐巴馬 2008 年的競選字體就是 Hoefler 設計的 Gotham

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注意到字體美感的重要,常常直到醜陋的字體開始刺眼睛才發現:一款筆畫圓潤平衡、工整卻又不過度嚴肅的字體真是難尋!

而字體設計師 Jonathan Hoefler 正是字體設計領域中的翹楚,設計了珠寶品牌 Tiffany、美術館古根漢所使用的字體。但你一定沒想過這樣看似平凡卻柔和的字體,靈感卻是汲取自復古骨董店的老舊懷錶、古代的地圖籍甚至是墓碑上歌德字體的光影變化。這些經過古老時間磨砥而溫潤柔和的復古物件,正是 Jonathan Hoefler雋永字體的靈感來源。

幾乎所有的 Hoefler 字型作品,都可嗅得到他引經據典的創作手法。例如 Knockout 是從古代的木版活字印刷術汲取靈感、歐巴馬 2008 年御用 Gotham 字體,則是取材自紐約航港局客運總站的手繪招牌字。不過他也有一些字體設計不根植於歷史傳統面向,譬如 Hoefler 在 1996 年替古根漢美術館設計過一組三式的非襯線體字型,就不是根據既有的字型來設計,而其特色就在於字體「x」的高度特別低,所以被當成類似 Nobel 和 Kabel 字型來收藏。但 Hoefler 表示:「不希望這款字型給人 1930 年代德國字型排印的感覺,我希望它會讓人想起古根漢。」

設計始終來自於童心!玩具設計師-Cas Holman

不同於一般的玩具設計師,Cas Holman 注重玩具的開放性,認為唯有創造一個讓孩子自由發想的遊玩空間,才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於是她取消了說明書的設計,回歸玩具本身帶給使用者的最初直覺。

設計兒童玩具的 Cas Holman 更需要細膩入微的觀察孩子們使用玩具時的心理變化,進而以 UX 使用者體驗的理念來設計,將讓孩子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於遊戲之上。

把海市蜃樓、瀑布等自然奇景帶入室內的裝置藝術家-Olafur Eliasson

▲ Olafur Eliasson 擅長結合大自然的元素(諸如色彩、光線、水)創造海市蜃樓、霧、黃光等如夢似幻的場景

Olafur Eliasson 擅長結合大自然的元素(諸如色彩、光線、水)創造大型裝置藝術,像是帶有環保警世意味的 Ice Watch,以及以黃色燈光交織出如夢境般的 The Weather Project。

丹麥出生的冰島人 Olafur Eliasson 巧面運用宇宙、自然、光與影等元素,在裝置藝術界席捲一場「風暴」—— 用氣象領域的術語來形容 Eliasson 是再適合不過了。他在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置入的「天氣專案」,使觀眾沉浸在人工鏡面環境、自製的蜃景(一種不常見且形式複雜的海市蜃樓)般的太陽以及仿造的倫敦霧中,如夢似幻的場景,吸引了 200 萬名遊客前往體驗。

2008 年夏天,他的四座巨型大瀑布,壯觀的橫越紐約港要衝,包括一座從布魯克林大橋傾洩而下的瀑布。 Eliasson 的作品強調的光影,以及比例經過精心安排的折射,通通都著重在使用者體驗(User Experiance,簡稱 UX),例如:藉由使光線穿過一層霧牆,再從畫廊不同地點觀看,觀賞者便會得到不同的視角,而有不同的體驗。Olafur Eliasson 認為藝術作品的呈現,取決於觀眾觀看的角度,所以呈現出觀眾可以理解的視角,是裝置藝術的關鍵。

3D 列印打造未來感【黑豹】非洲服飾、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得主-Ruth Carter

▲ Ruth Carter 為【黑豹】設計融合非洲民俗風的未來感戲服,奪得最佳服裝設計

藉由【黑豹】奪得最佳服裝設計的 Ruth Carter,認為演員透過自己的肢體以及聲音詮釋故事,而 Ruth Carter認為一位戲服設計師則是透過服裝來說故事,所以 Ruth Carter 會從大至角色的文化背景與故事脈絡,小至說故事的人——導演以及演員的情緒及表情,來揣摩這一位角色的個性以及他所會選擇的服飾。

在【黑豹】的操刀設計中,她翻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從非洲各地如西非的多貢及迦納、東非的圖爾卡納、北非的圖阿雷克等部落的文化符號中汲取靈感,其中包括在非洲古文明中被大量使用的三角形等。 Ruth Carter 將傳統非洲元素巧妙結合現代服飾的紋飾技術後,創造出了融合非洲民俗風的未來感戲服。

【黑豹】影片中皇后 Ramonda 穿戴的精緻肩背和皇冠,更是 Ruth E. Carter 聯手設計師 Julia Koerner,採用 3D 打印的技術製作,而其中的樣式則是受到非洲祖魯族帽子和襯肩的啟發,將文化、時尚與科技相融。

以色列建築師、設計師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Neri Oxman

▲ Neri Oxman 設計的面具融入「重生」概念,藉由材質中培育的微生物的新陳代謝可為人類提供維生素、抗生素、抗菌藥等

遊走於科學、工程、設計、藝術這四個看似毫不相關的領域,Neri Oxman 將四者緊密結合,創造出與常人不同的獨特思考脈絡。

Neri Oxman 的頭銜有以色列裔美國建築師、設計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還有一個是⋯⋯布萊德彼特的前女友。Neri Oxman 可說是當代仿生設計界的高手,Neri 發展「以材料為基礎的設計計算的理論和實踐」⋯⋯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進階版的電腦建模,涉及到生態學、仿生學、建築學等多種學術領域的專業知識。「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 3D 列印我們的建築物、房屋。」她還說:「如果我們考慮將集合建築或者鋼筋綜合列印,那麼我們就真的將建築推向了21世紀。」

除了將多種學術領域應用到建築設計上,Neri Oxman 也跨足時尚界。她曾設計出三種系列的死亡面具,第一系列「Lazarus(拉撒路,指東山再起者)」利用空間繪制算法,使 Death Mask 不僅能精確地復刻死者面部,還能將人們死前的氣息留存在材質中。面具各異的形態則由死者自身完成。Neri Oxman及設計團隊通過不斷改進和完善技術,逐漸逼近死亡一瞬的永恒面貌。

第三系列的死亡面具,則在之前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探索了「重生」的概念:顏色回歸素色、更像一個有生命的肌體,或胚胎。特別的是此款面具真的「有生命」,Neri Oxman 在材質中培育了微生物,藉由牠們的新陳代謝可為人類提供維生素、抗生素、抗菌藥等必需品。之後設計團隊也告別了「死亡」這一主題,開始研發可穿戴於全身的仿生肌膚。其實 Neri 團隊早在 2016 年就已經幫冰島歌手 Bjork 設計了一款仿生面具,可完全貼合 Bjork 的面部與頸部皮膚,如同第二層肌膚般,跟随 Bjork 的肌肉牽引而變形。

Neri Oxman曾說: 「我們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尋找正確的問題(We’re not problem solve, but problem seek)。」並且認為身為一位設計師要保持好奇心,並且不斷的對外界以及自己提出疑問,並藉由疑問創造與設計。她也跟所有在設計領域工作的人們喊話:「在創造時總是會感到痛苦,而當你既痛苦又孤獨時,你就是在創新。」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