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疫情下的人工智慧-除了社交距離,「社交機器人」也能維繫心理連結
COVID-19 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壓力測試,除了對經濟活動造成衝擊之外,日常生活需注意社交距離、社交活動減少、戴口罩的不便等因素,也讓人們備感疏離。
儘管社群媒體降低了溝通難度,卻無法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且現今全球依然壟罩在疫情的陰霾之下,食衣住行都不得不考量防疫,更是加深現代社會中普遍存有的焦慮與孤獨。
像是南韓首爾一家連鎖漢堡店「No Brand Burger」,為了防疫推出「機器人送餐」服務,主打顧客從點餐到取餐,可以完全不與工作人員有接觸;另一家連鎖家庭餐廳 Mad for Garlic 則是推出人工智慧送餐機器人,結合 3D 空間映射與自動駕駛技術,號稱可以自由通過桌子之間的狹窄通道,避開障礙物到達目的地。
此類「非接觸服務型機器人」的確能降低傳染疑慮,但防疫考量固然優先,但人們的心理需求也必須重視──此時,社交機器人的重要性重新受到注目。
疫情不止 多數民眾心理健康狀況惡化

▲ (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加拿大民意調查機構安格斯里德研究所(Angus Reid Institute)進行民調發現,超過半數受訪加拿大人表示「心理健康狀況惡化」,其中10 % 表示感到「嚴重惡化」;日前南韓首爾市政府針對 10 到 89 歲的市民進行線上問卷調查,結果顯示:40 % 的受訪者認為疫情爆發後,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惡化。
心理健康和防疫措施對心理健康所帶來負面影響──失眠、焦慮、憂鬱、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以及自殺,是疫情之下另一個重要的議題。
為了陪伴人類而誕生的「社交機器人」
社交機器人(Social Robot)結合人工智慧與機器人技術,一度是新興的科研發展方向。社交機器人必須有實在的形體,不能只是螢幕上的角色。
除此之外,要能夠獨立自主與人類進行人機互動與溝通、而非幕後有人遙控;而如果只能與其他機器人溝通,也不能被視為社交機器人,因為所謂「社交」行為受制於人類及背後的社會文化,有一定的社會價值、規範、標準,所以一個良好的社交機器人對於人類文化必需十分理解,同時得因應不同文化而有不同的應對。

▲ 2018 年在日本新聞台擔任主播的女性機器人「Erica」
在日本有「現代機器人之父」美譽的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長期投入耕耘新興學門「仿生人科學」(Android Science),曾發表過多個人型機器人,其中最知名的要屬外型甜美、還於 2018 年在日本新聞台擔任主播的女性機器人「Erica」。
石黑浩曾說:「科技是進化的一種方式。我不能把人與科技分離,也不能區隔人和機器人、人和 AI,他們相互緊密連結。」
社交機器人或許就是「相互緊密連結」的最佳表現之一:
機器人協助教育 能促進孩童認知、情緒、社交發展
在防疫措施要求下,不少美國學校紛紛停課,孩童該如何是好?
為了能讓孩童在家依然能樂於學習、並顧及他們的心理健康,位於加州 Pasadena 的Embodied Inc.日前發表社交機器人「Moxie」,專為促進兒童認知、情緒、社交發展而設計。
▲ 機器人Moxie宣傳影片。
Moxie 運用機器學習技術與社交媒體平台 SocialX 進行感知與互動,透過富有情感的言語、生動的臉部表情與肢體動作等,讓機器人得以表達出情緒;另透過電腦視覺與對話式人工智慧(Conversational AI)技術,結合自然語言處理,分析孩童的意圖與表情,讓 Moxie 可以提供適當的回應,從而與兒童建立更深的心理聯結。
Moxie 也十分關注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患有焦慮症、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兒童,在認知發展、情緒表達、社交互動方面更需要協助與關懷,但目前對「情緒智商」的教育輔助工具與其他領域相比較為稀少。
Moxie 可以與兒童進行促進認知、情緒、社交發展的簡單主題練習,藉以強化與輔助兒童的接受正規治療。同時,Embodied Inc.的兒童發展專家團隊,以及聘請從迪士尼、麻省理工學院、皮克斯、The Jim Henson Co.等機構的顧問,會確保 Moxie 跟兒童互動的內容是合宜的。
目前聯發科 Neuro Pilot 的人工智慧平台架構,應用的手機晶片除了本篇的 Helio P 系列外,還有 A 系列。未來更規劃將 AI 技術導入到電視、平板以及車用裝置上,再搭配相互聯網技術,藉此打造聯發科的人工智慧生態體系,加強系統廠以及終端消費者的使用黏著度
社交機器人投入教育有效益 台灣也引進
將人工智慧投入教育現場的不只有美國,新竹縣政府 2020 年因應「幼兒 AI 教保學校發展平台:新竹縣教保服務場所及特教 AI 學習發展平台」計畫,將 AI 機器人帶到幼教和國小特殊教育的教學現場。
目前 AI 社交機器人「凱比」(Kebbi robot)已進駐縣內公立幼兒園、學前特教班、國小資源班等共 35 處,約有 2300 名學童與「凱比同學」一同互動上課,創造更多元學習的方式。
凱比可以辨識人臉、物品及聲源方向,理解對話內容,並提供多元服務軟體幼教 APP,包括兒童線上學習資源、思考力遊戲、幼兒發展評估資訊、寶寶日誌、育兒教育等,也可供家長觀測學童學習狀態。
▲ 機器人凱比(Kebbi)宣傳影片
新竹縣府教育處特教科表示,使用人工智慧社交機器人輔助教學,明顯對國小端的特教或資源班師生助益最大。
畢竟「凱比」是不怕累的機器人,而疲累是過去輔導特殊生時難以突破的「天花板」。有了機器人能陪伴孩子後,在情緒、社交等人際互動方面有障礙的特殊孩子,就有個可以放下心、反覆練習的管道,也能有比過去更多的機會,學習人際互動與理解表達。
「幼兒 AI 教保學校發展平台」中4個情境之一的「幼兒觀測學習」,表示可以透過機器人建置出孩童認知發展系統的常模數據,為孩子們規劃更妥適的早療診斷與發展方案。
機器人將不再是冰冷的代名詞

▲ (Photo by Andy Kelly on Unsplash)
不只上述例子,還有不少人與機器人互動良好、甚至讓人「被療癒」的事例,如脾氣暴躁的失智老人接觸到 TELENOID 時,竟然會溫柔的唱情歌、甚至幫機器人換衣服,用柔和的聲音提醒機器人別冷到等暖心的舉動。曾經被認為冰冷無情的機器人,漸漸從剛硬的形象蛻變、以一個溫柔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當然以目前的語音辨識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機器人還無法做到天馬行空的交談也能對答如流,要適時適地、合情合理的回應已是一道難關,如何讓人們感覺貼心體己、彷若與真人相伴?是我們可以期許可以在未來實現的。
暫且拋開這個問題,即便機器人只是安靜的聆聽、扮演稱職的傾聽者,或許對很多人而言就意義非凡了。
想依靠機器人化解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仍然有不小的進步空間,但或許它們有朝一日能夠如電影《大英雄天團》當中的杯麵(Baymax)那樣溫暖、貼心,不只是在人們病痛疾苦時給予支持,也在日常中伴隨著我們一起學習、成長與歡笑。畢竟,誰能拒絕一個大大的擁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