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UI 設計的知識網站「GoodUI.org」整理分享了許多已經 A/B 測試的 UI 設計,先幫忙把常見的網頁排版都測完,幫助 UI 設計師/網頁設計師們省下許多功夫!
什麼是A/B測試
A/B 測試(A/B Test)運用了統計學的原理,顧名思義就是眼前有「A 版」與「B 版」兩種方法,為了測試哪種方法能獲得更好的市場反應,將 2 種版本同時上線,將消費者導入 A 或 B 版網頁做測試。
A/B 測試的優點在於可以得到實際的數據,而非依靠主觀意見來決定網站的架構與UI 設計,也能不落傳統思維的俗套。只是各個版本需運行一段時間,待累積足夠的數據,才能確保測試的準確性,也需耗費不少成本。
範例1:嘗試使用單欄排版取代多欄

範例2:在行動呼籲前先給予誘因

範例3:嘗試合併類似功能的欄位,避免版面破碎化

範例4:讓社群證明價值,不要自吹自擂

嘗試蒐集過往客戶的推薦文、滿意度證明或各種可以佐證的數據證明,並放在網頁上吧!
範例5:不要害怕重複顯示引導指示,只要放在不同位置就好

重點在於合理規劃欄位分配,因長長的一頁式網頁已相當能被大眾接受,不需像過去一樣,把所有網頁元素都壓縮在一個螢幕大小。所以在一頁式網頁的最上方設置一個適中的點擊按鈕、最下方放置一個醒目的點擊按鈕,也是符合UX使用者體驗的原則。
根據 A/B 測試出來的使用者習慣,當使用者「滑」網頁到最底時,看到可點擊的按鍵,他們會停下來思考接下來要做什麼 —— 例如點下那個「購買」鍵。
範例6:讓「可點擊」和「可選擇」的外觀有差異

例如以圖例來看,設計師選擇「藍色」做為網站上可點擊按鍵的色調,而選擇「黑色」為當前所在頁面的名稱。簡明扼要的顏色應用就能達到不言而喻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千萬別使用過多的顏色混淆使用者。
範例7:突顯最推薦的項目,避免讓所有項目都看起來相同

UI 設計師為了避免這個困境,比起單純陳列所有的項目,強調突出最主要的商品或服務是更好的做法。
範例8:讓使用者主動選擇「復原」,而不是重複詢問意圖

跳出視窗要你「確認自己在做什麼」會讓使用者覺得備受質疑,而「復原」提供使用者就算操作錯誤也可以回復到上一步的功能,則會讓人感到友善、包容與尊重。
另外,若使用者需重複的進行某項操作,網頁不斷跳出提示視窗,也讓使用者感到操作效率低下,產生不佳的 UX 體驗。
範例9:清楚描述 TA (目標客群),而不是宣稱「適合所有人」

網站清楚描述產品或服務的目標族群畫面,可以讓網站吸引到相似特質的使用者,同時透露出的「排他性」會讓使用者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並建立出親近感。
範例10:不會有人被優柔寡斷吸引,多使用肯定語氣吧!

優柔寡斷會降低信任感,如果網頁上常使用問句或不確定性的字詞,例如:有興趣嗎?想購買嗎?會讓消費者覺得你對產品或服務信心不足,這時候可以使用更具權威性、專業性的語句,像是如何帶給顧客良好的產品或最佳的 UX 使用者體驗。
範例11:善用色彩對比度來凸顯號召性用語

範例12:標示出產品的原產地

另外,說明原產地故事也能讓產品與產地名聲達到雙贏。
範例13:別讓使用者填太長的表單

如果必填欄位真的為數眾多,可以嘗試讓最重要的資訊先讓使用者填寫完,提交後再出現一個單獨的頁面,請使用者繼續填寫第二重要的資訊。
範例14:別隱藏頁面上的選項,大方展現吧!

但對於使用者來說,下拉式選單隱藏了一組他們要努力去發現的選項。這些選項若是跟產品有關,而且是交易流程中必經的,那你可以考慮不要隱藏這些選項,這樣可以提升網頁著轉換率
範例15:別讓使用者覺得已經「滑到最底了」

UI 設計師可以建立一種固定的視覺模式或節奏,例如圖標或是小動畫,來引導使用者「網頁還沒看完,下面還有內容」。設計時也需注意欄位之間留白區域的尺寸:過大的空隙會讓人誤以為已經沒有內容了。
範例16:保持焦點,不要用連結淹沒使用者

附上連結不是錯誤,只是數量與位置都要妥善規劃。減少多餘的連結,可增加讓使用者注意到頁尾 CTA(行動呼籲)的機會。
範例17:顯示出項目的即時動態

即時動態可以幫助消費者確認是否已經操作過了、操作是否成功、以及接下來應該進行什麼動作
範例18:把引導型按鈕的敘述改寫為「能帶給用戶哪些好處」

前者就是所謂「能帶來好處的按鈕」,能替使用者產生價值;而後者則是「任務導向的按鈕」,代表使用者耗費時間跟精力。而「能帶給使用者好處」的按鈕自然有較高的轉換率。
範例19:直接操作比多階層下拉式選單更直覺

範例20:若當下就可以操作,就不要再多開分頁!

精簡流程、讓使用者花最少的時間就能了解頁面資訊,並將簡單易懂的表單放置於該頁面上。除了方便性,也可藉此讓使用者預估填寫所需的時間,會更加增加使用者填寫的意願。
範例21:以過渡形式表現操作導致的 UI 介面改動

其實在變化過程中增加一些動態變化,也能達到尊重使用者的效果:故意延遲、以過渡形式表現尺寸或位置的變化,能讓使用者有更多時間、更有餘裕地去理解網頁的變動。
但需要注意的是,動態效果的時間最好在0.5秒以下,過長就可能引起使用者的不悅——特別是想要快速完成流程的使用者。
範例22:讓先使用者漸進式參與,而不是先要求註冊

一旦使用者看到您產品的價值、並體會到能帶來的價值,他們會更樂意接受您之後分享的其他訊息。「漸進式參與」即是一種盡可能推遲註冊過程,但依方面卻能增添使用者主動註冊動機的方法。
範例23:嘗試減少線框,不要浪費精力在分割框架

解決方法如:在設計之前就定義好內容與視覺之間的關係(例如色彩設計)、減少不必要的區塊、對齊不同的背景色,才能有效地減輕使用者的閱讀難度。
範例24:嘗試銷售「好處」而不是功能

人們在挑選產品時,考慮的點除了性能外,更在乎這個產品能如何帶給他們好處 -- 例如若能同時幫他省錢又省力就太好了。而這就是產品能帶給顧客的價值所在,也是他們會掏錢的關鍵。所以網頁的說明別只向顧客說明產品或服務內容,說明能為顧客帶來哪些好處吧!
範例25:謹慎設計「沒有符合的產品」的網頁

此時,有 sense 的 UI 設計師會使用「網頁使用教學」或提示來取代冰冷的「搜尋到 0 個商品」頁面,讓使用者感受這個網頁是有人性的,營造暖心的 UX 使用者體驗!
範例26:讓使用者能選擇「不參加」

更好的做法是將正反向的選擇各放一個方框,告訴使用者「你可以要也可以不要」,然後再替使用者默選其中一項。
因為此舉可以減緩當使用者不想參與時的牴觸感,亦可可讓使用者潛意識產生「所有人都照原樣進行,那我也這樣做吧」的想法,進而讓我們的目的更容易達到,還不會引使用者的反感。畢竟行銷道德也會影響使用者對品牌的評價。
範例27:保持一致性,避免使用者重新學習

而網頁的一致性同樣能幫助使用者容易學習,若破壞一致性原則,使用者就得重新學習一次。在介面上,一致性可藉由如顏色、形狀、大小、標記或語言等方式完成。
不過,當有需凸顯的內容時,依然可以使用「不一致」的元素吸引使用者注意。
範例28:善用「自動填入」以避免使用者重複操作

盡量減少使用者的操作流程並節省他們的時間,絕對是有益處的。
範例29:UI 設計應要保留大多數人都習慣的操作方式

當然,新的操作模式也許可以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但在推翻傳統,必須謹慎思索改革的目的與成效。
範例30:「做了能避免⋯⋯」的行動呼籲內容比「做了能得到⋯⋯」更好

這個理論可以套用在產品設計和使用者溝通。例如若產品的目的是保護客戶現有的財富或安全等等,比起推銷客戶還未擁有的東西更能說服客戶購買。
在上圖的網站 UI 設計 A/B 測試中,左側的行動呼籲是「請這樣做,以免失去你的健康、財富或朋友」;右側的則是「請這樣做,就可以增加你的健康、財富或朋友」。左側的「恐嚇式描述」會讓人聯想到事情發生時(如失去財富等)的嚴重性,就按下「Do This」按鈕以先預防,因此比起右側的敘述更有「讓人不敢拒絕」的說服力。